透过工效学,看向“元宇宙”

 

前段时间风靡全球的电影《失控玩家》,讲述了一个AI人类误打误撞拥有自我意志后,在人类搭建的虚拟世界里与使用辅助设备进入该世界的人类发生的一系列故事。虽是商业喜剧,内里却暗藏了人类对未来世界的想象,由此引发人们对“元宇宙”的讨论。

 

无独有偶,近期Facebook宣布改名Meta,即“元宇宙”Metaverse的Meta,将此概念再次推向高潮。

 

那么,到底什么是元宇宙呢?

 

 

 

 

-ONE-
 元宇宙是什么?

 

 

“元宇宙”最早出现在尼尔·斯蒂芬森1992年的科幻小说《雪崩》中。作者在其中描绘了一个超现实主义的数字空间“Metaverse”,被地理空间所阻隔的人们可通过各自“化身”(avatar)交往,度过闲暇时光,还可随意支配自己的收入。

通过“数字空间”这个词,我们能看出来“元宇宙”其实不是真实的世界,而是一个人类通过整合技术创造出来的虚拟世界。

 

 

对比现有技术,“元宇宙”更多指向未来,人类在不断地向这个虚拟世界靠近。AR、VR、AI、5G、脑机接口、云计算、区块链等技术的发展与应用,都在为未来的“元宇宙”奠定基础。我们畅想未来,同样也关注现在,存在于现实世界中的人类,依然是组建“元宇宙”世界的最基本单位。因此,研究在工作、家庭生活与休假中怎样统一考虑工作效率、人的健康、安全和舒适等问题的工效学理念也应该是搭建“元宇宙”世界不可缺少的一环。

 

 

 

 

-TWO-
 工效学助力元宇宙
 

 

 VR概念刚被提及的时候,人们对其热衷程度空前高涨,似乎这就是虚拟现实的入口,各类科技公司争抢入局机会,制造了各式各样的VR眼镜。经过时间验证,多数眼镜都“死”在了迭代过程中,不考虑人对物的适应程度而盲目制造的产品,不符合人的使用习惯,最终只能消失在市场中。存留下来的一定是经过工效学考虑,顺应人的使用习惯,提供舒适体验的产品。

 

多数被淘汰的VR眼镜只考虑到“看”的层面,旨在通过视觉的冲击占领市场先机,而更聪明的厂商则考虑到“戴”的层面,将佩戴的舒适体验与视觉冲击放到了同等重要的位置上。

 

 

 

符合工效学设计的VR眼镜考虑到人戴上一个“大块头”后,因为惯性头往前倾,长时间佩戴会导致颈椎变形,因此模仿美军的战术头盔整体调整设备的配重,把重量均匀地分布到头部,以此对抗长时间佩戴对颈椎的伤害。

 

 

 

未来的VR眼镜是什么形态?我们不得而知,但一定能知道的是它会被设计得越来越轻薄,或是日常使用的眼镜的厚度;或能够到达隐形眼镜的轻盈;更甚者,技术足够发达以后我们就不需要借助VR眼镜而改用其他更方便的方式进入虚拟世界了。总之,充分考虑人使用的舒适体验,一定是未来工具的设计方向。

 

 

(该图引用澎湃新闻:https://www.thepaper.cn/newsDetail_forward_3940616)

 

如果说VR眼镜是“元宇宙”的准入门槛,那么脑机接口作为它的进阶版本,则需要更多地考虑到工效学的应用——毕竟在我们的设想中,脑机接口的完全形态是需要人脑与电子设备直接相连的。其中涉及神经工效学的应用:在更真实的使用场景下研究人的行为、习惯等因素,基于神经成像、神经调控、神经反馈等方法改进脑机接口技术进而提升在“元宇宙”世界里的使用体验。

 

 

 

 

 

 

无论未来的“元宇宙”走向何方,现实世界的技术迭代永远是基础,而人是技术进步的最重要一环。因此,在技术迭代过程中充分考虑与人体健康、工作效率相关的工效学,是我们迈向元宇宙”世界的关键一步。

 

 

 

 

-THREE-
 投稿须知

 

本公众号是一个专业的关于人类工效学的交流平台,欢迎各位有专业知识、学术见解、研究成果的读者朋友联系我们。

 
内容要求|包括但不限于学术论文、专业科普、人类工效学领域热点探讨等。
 
激励设置|稿件一经采用,米乔科技将赠送旗下的人体工学产品,并负责为您的优质内容进行投放、推流,让更多人看到您的学术成果。
 
投稿方式|chengyating@minicute.com
 
Tips|咨询请加微信:minicute03